第(2/3)页 林溪立刻点头:“我已经订了明天早上的高铁票,酒店也看好了,离配送站近。”她伸手拿过电脑旁的录音笔,“还带了这个,咱们去跟骑手好好聊聊,让他们自己说。” 第二天清晨,高铁驶进试点城市时,阳光刚好穿透云层。配送站在城郊的一个工业园里,红色的招牌上写着“同心配送 XX站”,门口停着几十辆蓝色的配送车,车把手上挂着骑手们的保温箱,有些箱子上还贴着孩子画的贴纸。 站长早就等在门口,手里拿着个厚厚的文件夹:“李总,林小姐,你们可来了!昨晚我跟骑手们说今天你们来,老王特意把这半年的工资条都带来了。” 话音刚落,一个穿蓝色骑手服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过来。他约莫五十岁,头发里掺着些白丝,手上的老茧又厚又硬,指关节处还有道浅疤——是之前送单时被自行车刮到的。“李总,林小姐,你们可得给我们说说清楚!”老王的声音有点急,从口袋里掏出一叠叠得整齐的工资条,边角有些磨损,“你看,这是三月的,我一天跑 30单,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才挣五千二;这是上个月的,机器人送远单,我跑近单,一天跑 40单,还不用跑那么远,挣了六千四!” 他把工资条摊在桌上,阳光落在上面,红色的数字格外清晰。“以前我早上六点出门,晚上九点才能回家,孙子都睡了;现在下午六点就能到家,能陪他玩会儿积木,还能给老伴搭把手做饭。”老王说起孙子时,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从手机里翻出照片——照片上,一个小男孩抱着积木,旁边放着老王的安全帽,笑得特别甜。 林溪立刻打开手机录像,镜头对着老王手里的工资条,又转向他脸上的笑容:“王师傅,您觉得机器人配送对您来说,是帮忙还是抢饭碗呀?” “当然是帮忙!”老王提高了声音,周围的骑手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之前跑远单,来回两小时,就挣十块钱,现在不用跑了!”“我女儿上小学,现在能准时去接她了!”“机器人能扛重的,我们送轻的,省力多了!”林溪一边录视频,一边点头,李默则拿出笔记本,把骑手们说的收入变化、时间安排一一记下来,偶尔追问一句“您这个月比上个月多挣了多少”,笔尖在纸上写得飞快。 调研结束时,夕阳把配送站的影子拉得很长。骑手们送李默和林溪到门口,老王还塞了袋自家种的橘子:“林小姐,你录的视频可得好好发,让大家知道,机器人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帮我们的!” 晚上住在调研酒店,房间里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林溪坐在书桌前,对着电脑剪辑白天的采访视频——屏幕上,老王举着工资条的画面清晰可见,旁边还放着骑手们的订单记录截图。李默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握住她的肩膀,指尖揉着她发酸的肩颈:“今天记者围堵我的时候,我突然有点慌,脑子里一片空白,幸好你早有准备,整理了数据,还想着来调研。” 林溪转过身,靠在他怀里,脸颊贴在他的衬衫上,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橘子香——是老王给的橘子沾到的。“我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啊,”她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不管遇到什么争议,只要我们站在骑手这边,把他们的真实情况说出来,就不怕别人误解。你负责顶住外面的压力,我负责把事实整理清楚,咱们一起,不就是最好的办法吗?” 李默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手臂收得更紧:“以前总觉得做企业要追求效率,现在才明白,效率之外,更要看见人的需求。是你提醒我,不能只盯着数据,还要盯着数据背后的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