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况且我若关了面馆,你们以后就再吃不到我家这么好吃的面了。” 周围都是欢声笑语,秀晴的心情也忍不住放飞起来。“咯咯”笑出了声。 不光重情还要强...李镇暗叹口气,跟上秀晴一起进了庙里。 大妞和王虎两个去庙里四处逛去了,李镇则跟门口的和尚搭起讪来。 秀晴跪在菩萨像前,默默许愿。愿张节能如愿以偿... 因为惦记着面馆里的事情,从庙里出来秀晴和大妞两个便打算回去了。 路上大妞和王虎两个依然是有说有笑,李镇时不时看一眼秀晴的侧脸,此番一会去下次见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然而他终究是什么都没有说,见人进了葫芦巷默了一会便也回了衙门里。 到了七月底,张节休沐回来便不用再去书院了。再过几天他就要和袁甫一起前往应彰城,邯州的治所去参加院试。 面馆里的气氛这几天不禁有些紧张起来。 袁府,秀晴乞巧节和大妞、王虎、李镇一起出游的事不少人都看到了,袁甫也从曹林这儿得了消息。 看来是个隐患。 袁甫本来不想有什么动作。这李镇也算得上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没对秀晴死缠烂打,不过袁甫终究看他有些不顺眼了。 “等到了应彰,拿我的信去见一趟程军监。” 曹林,“是。” 张节这几日在家,秀晴本就有些悬心,张大娘和香芽两个说起些号房里的小道消息,闹得秀晴更是有些吃不下饭了。 倒是张节跟个没事人一样,反过来劝慰秀晴。 “娘,先生把考试的情形都跟我说了,我心里有数。您别太担心了。” 张节虚岁也有十岁了,性子越来越沉稳,倒有几分像袁甫。 “这几日怎地也不见你温书?”秀晴问道。 “先生说这几日叫我放宽心。平日学得好,便不用临时抱佛脚。” 秀晴笑道,“每次回来,三句话离不开你家先生。” 倒叫张节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八月初五,张节跟着袁甫一起去了应彰。秀晴则收到了零嘴吃食的第一笔分红,便抽空回了几间作坊巡视了一圈。 如今,几间作坊的雇工们见到秀晴都恭谨得很。 她是作坊和杂院真正的主人,是发给他们银子的东家,也是供他们吃住的善人。 双河村不少人家都搬到了北边来住,下午收工的时候在大杂院的外面甚至还支起了一溜卖吃的和杂货的小摊子。 当初在北溪上临时修建的木栈桥已经被每日来往的车辆压得断裂了好几处,上面又加盖了一些木板,导致整个桥面都有些凹凸不平。 秀晴让牛婶子寻来给他们建作坊的工匠,询问他们搭建石桥的事宜,哪知他们中间并没有石匠。 秀晴转头去问了刘里正,刘里正也是一问三不知。 没办法,秀晴从村子里回来后,只得又去寻了袁老丈。 “袁府里可有相熟的石匠?”秀晴开门见山问道。 袁厢礼瞅瞅她的样子,“你要石匠干嘛?” “下河村那木桥烂得不像个样子了,有的地方补了三四层板子,走路冷不丁都要摔一跤。这么长久下去不是个办法,迟早要出事。” 秀晴说着那桥上的见闻。 “我是想,与其这么修修补补的,不如改用石料建桥。每日里作坊进进出出的车不少,也耐用些。” “我看你是早就动了这个心思,只等着杂食铺的分红呢。” 袁厢礼也赞成秀晴的这个主意,只不过替秀晴心疼银钱,秀晴也从不找自己说铺子里分红的事,作坊或村子里旁的要花钱的地方都自己一个人默默的承担了。 “这石匠一般不多见,一个县也就一两个。不过县衙里都有登记造册,我去帮你问问。” 秀晴得了袁厢礼这句话便回去面馆等消息。 等袁厢礼和严主簿说了这事,严主簿大为吃惊。 清榆县三面环山,从山上下来的河水不少,但整个县楞是没有一座石桥。 “石桥?这...整个清榆县也没有啊!张娘子竟然要在双河村那个小地方造石桥...” 第(2/3)页